黄滩牌酱油发展历史
浏览量:
黄滩酱油的历史与传承
1、栎林新市
据光绪《德安府志》和清·康、雍、乾直至光绪,历代应城旧志记载,明朝初年,大富水河口位于黄滩北一里许之有栎林头,栎林头既称“栎林新市”,也称“栎林废市”。相对于在大富水河口处营造的“渔盐市”,栎林即为新市;尔后黄滩兴起,取代栎林成为应城南部重镇,栎林也就是废市了。
栎林新市是大富水入汉北水路上的第一码头。商船或官船从栎林头南下,经赤岸,向东进入府河,逆流可达德安府;向西经梅港,进入汉北河道,走汉川、江汉可抵汉口、汉阳。栎林头往上,河道蜿蜒曲折。从栎林上水船只须逆行18里方可抵达城关,然后再上可达团山矿区、京山腹地。而踞栎林头走陆路进入应城城关,行程不过4里,栎林码头如此水陆兼便的功效,成就了它一时的兴盛繁荣。
明代应城进士华清有一首《栎林市诗》:“茆茨翳林麓,舟樯蔽河嘴。春风吹酒旗,人烟二三里。昔一桑麻村,今为鱼盐市。争利日营营,有如慕膻蚁。太朴不可复,习俗成浇诡。嗟乎理固然,西园亦开邸。”栎林头以码头加渔盐市集的新市地位。
2、黄滩酱油的成因
明·嘉靖年间,应城西北团山北麓大富水河水冲刷,山崖崩裂,石膏矿苗始露。石膏和岩盐系伴生非金属矿产,石膏矿洞开采过程中,有积水成卤,石膏开采和汲卤制盐成为应城两大产业。清朝中期,应城西山有卤水井洞160对,熬盐炉近万只,年产食盐100多万斤。拥有膏盐工人近10万人。
黄滩酱油是应城膏盐营销的副产品。应城自古有膏都盐海之称,由于岩盐丰富,人们在储运食盐、大豆和谷物的过程中,混堆混放的食盐和潮湿的豆类、谷物自然发酵,形成了酱,所以应城的先祖们很早就懂得了制酱的原始工艺。
早年在应城,酱油于普通百姓还是不同寻常的奢侈品,就是殷实富户佐餐调味也只用紫酱,而鲜有酱油。应城集市、农村流行“晒酱”。家庭主妇将蚕豆或黄豆煮熟后置于瓦罐之中,经过户外长时间日晒夜露,酿成诸如豆鼓一类开味小菜,以调剂生活。另有人家,以小麦为原料,晒制成稀稠但能堆起的酱菜,俗称紫酱,是很好的烹调佐料。
3、黄滩酱油的历史
黄滩牌酱油的酿造最早可追溯到1573年,时黄滩河运兴盛,杨盛的祖先则在此开办有酱油制品的作坊,并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开始酿造酱油,由于所用之水取自于大富水(县河),流经栎林头湾至文峰塔附近地段,酿制酱油口感独特、质量上承,在应城城乡小有名气,后来由其女杨淑女继承祖业,代代流传。清。乾隆年间(1737—1795)应城知县将此地生产的酱油进奉皇帝,乾隆皇帝钦点为贡品,定名“黄滩酱油”,自此,黄滩牌酱油成为着名特产而扬名于世。
清·光绪八年《应城县志》卷一提到“黄蒿腌酱”的信息。清朝乾隆年间 黄滩牌酱油被钦定为朝廷贡品。商贸繁荣带动了多家酱油作坊制作酱油。据可考信息,黄滩酱油经历了 杨氏、恒氏,佘氏、历经沧桑,到二十世纪,酱园大多凋敝,仅存恒茂记酱园,由蒋氏(蒋永龙)经营。1949年-1973年由黄滩镇商业中心经营,后更名为应城县黄滩镇酱品厂,隶属于应城市黄滩镇供销社。2006年应城市黄滩镇供销社将黄滩牌酱油注册商标转让给应城市恒茂食品有限公司。
